新一輪城鎮化規劃正在制定 各地競逐城市群指標
發布時間:2013-09-16 新聞來源:南方都市報
第七記城市群博弈
總顧問: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 李鐵
去年12月底,李克強在江西九江主持召開的區域發展與改革座談會上說:“內需潛力東部有,中西部回旋余地和發展空間更大,沿江地帶是重要的戰略支點。”并建議把安徽納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之列。幾個月之后,長沙、合肥、南昌、武漢在武漢簽訂《長江中游城市群暨長沙、合肥、南昌、武漢戰略合作協議(武漢共識)》,中部四省會城市攜手并進,向中國城市群第四增長極齊頭并發。
城市群已經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戰略,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此前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時就曾明確,城鎮化將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可以預見的是,我國將推進城市布局形態的優化。而在制定新一輪城鎮化規劃的過程中,各地爭相競逐城市群指標,在多個熱點地區形成博弈格局。
從中三角到長江中游城市群
在《武漢共識》之外,四省會城市交通、科技、商務、衛生等11個部門也分別簽署協議,將進一步加強交通基礎設施,推進科技資源相互開放和共享,鼓勵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創業資本等科技要素流動,建立醫療服務共享和新農合實現跨市結算等。比如交通上的設想,力爭構建四省會城市2小時經濟圈。以武廣、合武、京九、滬昆、昌吉贛等五條客運專線為主體,加快推進四省會城市間高鐵、城際鐵路等快速通道建設,盡快研究建設長沙—南昌、九江—合肥、武漢—九江等城際鐵路線路,使四省會城市間形成環狀快速鐵路網覆蓋長江中游城市群。
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表示說,《武漢共識》以及四省會城市11個部門之間合作協議的簽訂,標志著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長江中游城市群”最初是湘鄂贛三省聯手謀求全國區域發展新增長極,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等合作打造的國家規劃重點地區,又稱“中三角”。原先的“中三角”有29個城市,安徽加入之后,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數量達到40個。“中三角”四省合作,是深入推進中部崛起戰略的關鍵之舉。
此前,東北、廣西北部灣、成渝、中部、西北關中等地區均提出過中國第四增長極的提法,而成渝城市群是長江中游城市群最強勁的競爭者。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指出:“現在與我們競爭的只有成渝城市群,但從制造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交通來看,成渝明顯趕不上我們。另外,現在講生態容量,西部很多地方都不太好,中部一個就是我們,一個就是中原經濟區,我們這邊有黃金水道等優勢,無疑是最優的選擇。”
多地競逐城市群指標
在新一輪城鎮化規劃的制定中,城市群作為未來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被賦予更多的關注。南都記者獲悉,未來城鎮化將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全面提升東部三大城市群發展水平,并培育壯大17個區域性城市群。
世界前5大都市圈分別是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倫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美加大湖都市圈,這些城市圈代表著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巔峰力量。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十個城市群,分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國家級城市群,以及七個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城市群,分別是遼中南、山東半島、海峽兩岸、中原、長江中游、關中、成渝城市群。按照發改委的指標,下一步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將向世界級城市群發展,更高層次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另外再打造哈長、呼包鄂榆、太原、寧夏沿黃、江淮、北部灣、黔中、滇中、蘭西、烏昌石等10個區域性城市群。
記者日前從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處得知,目前在國家城鎮化規劃制定過程中,多個省份都希望自己省份內的區域中心城市納入城市群規劃,已經納入城市群規劃的部分地區還希望晉升為國家級城市群,于是出現了多地競逐城市群指標的現象。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日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指出,“有些地方政府的動機不純,覺得拿到了城市群規劃就有指標了,就能建設新城、新區、開發區,這完全是錯的。而且目前我國城市群現象就是以大欺小,將來要以大帶小,不能什么好東西都被大城市搶走,小城市就永遠沒有出路。”
業內人士分析預測,有的省份擔心沒有城市納入城市群發展規劃,今后在申請項目和經濟發展中會受到冷落,于是最終的城鎮化規劃很有可能會顧及均衡性,城市群數目出現擴圍,城市群布局相對均衡。
城市之間激烈的非合作博弈
在新一輪城鎮化規劃的制定中,各地爭相為進入城市群建設之列而顯神通,但專家建議,不恰當地用行政權力捏合城市群容易引發“城市病”,要合理處理大小城市間的分工與協作。
南都記者此前獲得的國家發改委內部調研報告顯示,我國跨行政區的城市群合作協調機制缺乏。報告中指出,在現行城鎮行政體制下,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的城市區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行政分割現象,基于地方利益的考慮,各地城市政府之間存在著激烈的非合作博弈,使得各城市政府之間的橫向合作關系受到嚴重阻礙。
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規劃雖然已達成共識,但據研究人士的實地調研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城鎮之間行政壁壘、競爭依然存在;發展熱情在行動上存在落差,湖北省熱情高,其他三省熱情不足;四省市雖然位置毗鄰,但經濟發展水平接近,經濟結構相似,市場聯系較少。
葉青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說道,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四個核心城市之間仍然存在競爭,因為幾個城市之間合作的時間比較短,但隨著發展,核心城市之間的合作會更多一些。湖北熱情度最高,是因為湖北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鍋底”位置,而其他三省均可以向東或向南借力。
而對于促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之前國家發改委下屬研究機構提交的研究報告指出了現行城市行政區劃管理體制使得各城市以鄰為壑,生產要素難以實現跨行政區流動,公共基礎設施呈碎片化狀態,難以共建共享的一些問題。
中國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員徐逢賢說,要充分利用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城市群建設能帶動各個城市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發展平衡協調、經濟總量的增長。城市群經濟圈內城市之間的聯系與交流,而且也能促進教育、人才、醫療等方面的交流,能夠有效地增強地區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可以有效吸引外資。
在美國,其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到了美國GDP的67%,從2009年數據看,中國三大城市群對GDP的貢獻率不足40%,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對G DP的貢獻率僅為9.57%,不足一成,未完全體現出珠三角城市群作為大城市群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分析指出,要實現區域協調發展,一個途徑是產業轉移,另一個途徑是人口轉移,目前城市群中的大城市人口壓力已經很大,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還有很大的空間,十大城市群承載更多的人口將可以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城鎮化要解決人往哪里去,其實是人往城市群轉移”。
據內部人士透露,此前發改委已制定了一份關于城鎮化的規劃,但由于各方分歧較大,最終并未通過審定。其中,最主要的分歧就集中于發改委和國土部門。根據發改委的規劃,地方政府可以向國土部門申請大量土地,“但國土部門并沒有那么多地可以批”,該人透露。此外,在 城 市 群 的建設方面,盡管“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但決策層對此也有不同意見,認為城鎮化應以發展小城鎮為主。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